网站公告: 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咨询热线

020-1205-1965

| 师资力量 |

特色产业老区行|乡业筑基 振兴提质

时间:2025-11-11 18:31:14
  

  10月底,兰考县堌阳镇,金黄的泡桐叶在微风中簌簌作响。民族乐器产业园的加工车间内,工人们正俯身打磨古筝音板,木屑飞扬间,一块块泡桐木料逐渐显露出乐器的雏形。

  20世纪60年代,焦裕禄带领群众广植泡桐抵御风沙,如今这些树木已成为民族乐器产业的珍贵原料。

  在琴昇乐器厂的车间里,整齐堆放的泡桐音板散发着木质清香。“泡桐树是我们的绿色银行,95%的民族乐器音板都来自兰考。”琴昇乐器厂厂长宋志坚说,泡桐木共振、传导性能极佳,特别适合做音板。

  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目前全县共有乐器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219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,年产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(把)、音板及配件500万套,乐器音板全国市场占有率达95%以上,产值达30亿元,远销40多个国家。

  琴昇乐器厂是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2000年,创始人吴扎根夫妇南下上海民族乐器厂拜师学古筝制作,后成为企业技术骨干。2005年,他们放弃高薪返乡创业。多年来,吴扎根坚持用品质说话,开启品牌化运营。如今,琴昇乐器厂年产中高端古筝2万余台,带动150余名周边群众就近务工。企业培育的“琴昇”品牌有数十项独立研发专利产品和工艺,畅销海内外。

  近年来,兰考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4739万元,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厂房9座,撬动社会资金1.3亿元投资建设音乐产业综合体等项目,建设起集民族乐器展示、销售、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音乐小镇。

  同时,兰考成立民族乐器发展服务中心,深化与中央音乐学院、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,在兰考三农职业学院等学校开设民族乐器制造、演奏等相关专业,以民族乐器产业园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,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,培养民族乐器专业人才1400人,培育出龙音、焦桐等30多个知名品牌,获得专利388项。通过一系列举措,兰考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,提升民族乐器的品牌价值和创新能力。

  目前,兰考已形成集制作、展示、销售、电商、物流、演艺、培训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包含民族乐器创业就业园、民族乐器展览馆、民族乐器展销商业街、黄河艺术团、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在内的“五个一”融合发展新局面,获评“河南省研学旅行特色线万余人。

  漫步在民族乐器展销商业街,沿街的一个个乐器展厅里各类民族乐器琳琅满目,全国各地的民乐演奏者、爱好者慕名前来,现场体验、挑选心仪的乐器。

  筑得金巢引凤来。近几年,上海民族乐器厂、苏州民族乐器厂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兰考,上海敦煌、西安朱雀等知名品牌也纷纷来此设立直销店,音乐小镇聚集起上百家大大小小的民族乐器品牌店,兰考县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名头越来越响。

  从防风固沙到乐声流淌,兰考用六十载时光将焦裕禄精神注入年轮,红色革命老区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。堌阳镇党委书记王旭鹤表示,未来,他们将继续坚持“一个人、一棵树、一种精神、一个产业”的发展思路,将红色基因、生态资源、特色产业紧密结合,着力打造老区振兴的“兰考样板”。

  10月22日,唐河县城郊乡振群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,种植户正在分拣、打包刚从地里挖出的红薯,不久这批红薯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。

  红薯曾是唐河当地百姓的“救命粮”,也曾是红军游击队奋战唐河游击区的“革命粮”。如今,唐河县委、县政府将红薯产业打造成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,让红薯成为富民强县的“红色引擎”。

  早在2017年,唐河县就超前谋划,将“唐河红薯”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随后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,重点推广“三品一标”生产,建立质量档案和可追溯体系。

  “从选种到收获,每一步都有标准,咱的红薯才能卖出好口碑。”唐河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,2020年以来,该县整合毕店、城郊等7个乡镇的优势资源,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,带动红薯种植面积扩至40万亩,还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,对新品种培育、新技术推广等实行以奖代补。

  政府搭台,模式唱戏。唐河县探索特色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,让农户稳稳实现了增收。在滨河街道王庄村,党支部牵头创办的书强红薯合作社吸纳103户脱贫户入股,建成300万斤保鲜库;龙头企业金唐源公司则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,年消化鲜薯30万吨,直接惠及2.2万户农户;城郊乡振群家庭农场的种植户乔鑫,建立起有十几家店铺的电商矩阵,将电商直播搬进田间,带动3000户农户亩均增收1900元。

  仅去年以来,唐河红薯全产业链就新吸纳就业1.5万人,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,其中脱贫人口占比18%,“务农+务工”的双收入模式,让老区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。

  红薯产业提质增效,科技是关键支撑。2023年,唐河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、省农科院,建成全省最大的红薯脱毒种苗组培实验室,年供优质脱毒薯苗15亿株,可满足50万亩种植需求;还聘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马代夫、谢逸萍等为技术顾问,联合成立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唐河试验站。唐河县还在城郊乡、滨河街道建了4个千亩示范基地、30个百亩示范点,推广“脱毒苗+机械化”种植模式。

  “以前种红薯靠经验,现在靠科技。引进的原苗到实验室里培育脱毒,红薯的品质、产量、外观都比原来的传统产品要提高很多。”书强红薯合作社负责人李书强说。

  在投资9200万元建成的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里,鲜薯交易、技术培训、薯文化展示等功能一应俱全。

  为补齐产业链短板,唐河县设立2000万元红薯产业发展基金,新建冷库20座、新购冷藏车35台,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网络,鲜薯损耗率从15%降至5%,既延长了保鲜期,也为深加工提供了稳定货源。

  如今的唐河,红薯深加工已从粗加工迈向精细化。全县已建成薯产品冷藏、加工企业310家,年产值6亿元,“豫薯香”“薯大侠”“金唐源”等自有品牌还通过“京宛合作”平台走进高端市场,品牌溢价让红薯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。

  从艰难年代的“救命粮”“革命粮”,到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5亿元的致富“金薯”,唐河红薯产业不仅让老区人民共享红利,更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依托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子。这片红色沃土上,“小红薯”正书写着新时代老区振兴的“甜蜜答卷”,为更多老区发展提供着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唐河样本”。

  深秋十月,记者走进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,养殖户们正将封装好的蜂蜡、巢础搬上货车。

  长葛蜂产业根脉可追溯至唐宋,历经明清兴盛、改革开放壮大,如今已成为全国蜂产业“风向标”。

  曾经,长葛蜂产业面临产业链割裂、企业分散竞争的困境。当地以“全产业链发展、组织模式创新、生态优化”为核心,推动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集群转型。

  “当时针对产业发展瓶颈,我们开出两个‘方子’:一是提高龙头企业科研水平,做深做全产业链;二是狠抓产品质量,打造长葛蜂产品名牌。”长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示祥说。

  这“两剂良方”,成为长葛蜂产业突破发展的核心动力。如今,长葛已集聚蜂产品企业232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,成功构建起从收购、加工到出口检验和销售的全产业链条,蜂蜡、蜂胶年加工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%、80%以上,蜂机具年生产量占全国的60%,蜂产业年收入45亿元以上。

  深厚产业积淀孕育优质品牌。“长葛蜂胶”“长葛枣花蜜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“大周黄蜡制作技艺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科技创新赛道上,长葛蜂企主动“联姻”高校院所。目前,长葛已有11家蜂企建立研发室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,福美、长兴、佰汇康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与院校长期合作,累计推广应用新技术130多项,推动蜂产品从初级加工向保健食品等深加工延伸,产品种类达220个。

  质量是产业生命线。在颐恒健蜂业公司实验室里,实验员正专注检测新采购的蜂蜜。“蜂蜜要经过7道严格检验,确保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。”颐恒健蜂业公司外贸负责人魏芳杰说。

  长葛市以无公害食品标准为基础,制定26项行业标准,构建“省级检测中心+企业实验室+第三方机构”三级质检网络,建立“行业协会+联合体+合作社”三级体系,成立蜂产业协会,实现从“蜂箱到货架”全程溯源。

  “村里组织电商培训,我跟着学做直播带货,现在每年能挣10来万元。”大周镇和尚杨村村民郭聪丽说。

  如今,和尚杨村像郭聪丽这样的电商户有80多户,全村蜂机具年销售额稳步增长。

  长葛市通过“龙头+基地+农户”“农户+合作社+企业+电商”等模式,将群众牢牢嵌入产业链条。

  “村党支部帮我联系了龙头企业,给我资金和技术支持,现在我们年营业额能有二三百万元,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。”岗李村村民李海彬说。

  在村党支部带动下,岗李村已发展10余家蜂产品相关企业,80%以上农户参与生产、销售各环节。

  电商蓬勃发展,让长葛蜂产品插上“翅膀”飞向全球。目前,长葛已培育岗李村、尚庄村等4个“特色淘宝村”,电商从业人员超2万人,年电商交易额超10亿元,17家蜂产品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。

  作为革命老区,长葛传承红色基因,以蜂产业为纽带,带动近5万名群众就业,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。如今,长葛蜂产业正朝着世界级蜂产品集散中心、价格中心、信息中心、文化中心迈进。

  10月下旬,潢川县来龙乡振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,大部分水稻已收割完毕。连片稻田里水光闪闪,养殖户穿着胶鞋来回穿梭,捕捞成熟的甲鱼。

  稻田边,振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磊正在查看刚捕捞的甲鱼品相。“以前单靠稻虾共养,去年试验了‘稻虾鳖’立体养殖,收益翻了好几番。”王磊的合作社从2019年起步,如今已拓展到3600亩的规模。

  “甲鱼苗种可以充分利用田间残留的小龙虾作为优质饵料。10月到11月水稻收割后甲鱼集中上市,能实现水稻、小龙虾、甲鱼三项收成,达到一水多用、一田三收。”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高级水产师张圆圆说。

  今年,王磊引进无人机投喂饲料,10分钟就能完成50亩虾塘喂食,既节省人力又保证投喂均匀。同时,在专家的指导下,他选育优质虾苗,科学设置种养时间和顺序,提高早虾和晚虾的产量,实现分三批上市小龙虾,稳稳占据市场先机。

  普通农户也尝到了甜头。来龙乡刘小集村村民冯庆江流转40亩稻田搞稻虾共养,一亩地能挣三四千块钱。目前,全县像冯庆江这样的养殖户有1.5万户,其中脱贫户7690户。

  潢川田间捕捞的小龙虾和甲鱼,有些直接被送上餐桌,有些则被运往农都公司的加工车间。经过加工的小龙虾、甲鱼被封装入盒,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。

  “每年的五到七月份,我们加工小龙虾,之后加工甲鱼。”农都公司总经理王新义介绍说,企业新建的9条智能化生产线条甲鱼生产线万吨,还引入液氮速冻生产线,解决了季节性供应难题。

  “我们建立了1个交易集散中心、20余个分中心,依托潢川的交通优势,让小龙虾快速端上各地餐桌。”王新义说,他们还开发出即食甲鱼等30多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。

 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食品加工。潢川县引导企业开展精深加工,创伟水产公司与郑州大学药学院合作,从虾壳中提取虾青素、甲壳素,制成高附加值保健品原料。如今,潢川县已构建起小龙虾种苗繁育、规模种养、精深加工、冷链物流的产业全链条。

  从单个农户的“小养殖”到全产业链的“大产业”,潢川县通过政策扶持、龙头引领,让小龙虾产业成为革命老区振兴的支柱。

  近年来,潢川县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支持产业发展,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、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,组建国家稻渔综合种养分中心,培养专业技术队伍。

  “我们举办小龙虾养殖培训班200余期,培训养殖户及从业人员2万余人。”潢川县水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副局长张名川介绍说,全县已制定小龙虾养殖技术规程,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2个、省级9个,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。

  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愈发凸显。100多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,带动1.83万人就业,年加工成品虾3万余吨,成为全省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加工基地县。今年,“潢川小龙虾”通过农业农村部产品评审获得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称号,“稻田虾”“虾田稻”等品牌享誉市场。

  “潢川县在小龙虾种业创新、精深加工、品牌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,推动产业由量大向质优转变。”潢川县委副书记吴永阳表示,目前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38.2万亩,其中“稻虾共养”面积27.3万亩,形成“南有潜江、东有盱眙、北有潢川”的产业格局。

  从生态种养到精深加工,潢川以全产业链思维走出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,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生动范例。

地址:‌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353号   电话:020-1205-1965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25-2028 j9九游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   
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23330399